2025年春天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本应是蓬勃而充满希望的。智能化、电动化的浪潮继续席卷着整个出行行业,各大厂商你追我赶,纷纷发布自家的“颠覆之作”,试图在这场技术革命中抢占高地。在这当中,小米汽车作为科技圈跨界造车的代表,一度被视为“科技基因+智能汽车”的新范式,尤其是其旗舰车型——小米SU7 Ultra的发布,更是引发了业内广泛关注。作为定价超过52万元的高端车型,SU7 Ultra不仅集结了小米的技术团队心血,更承载着雷军亲口宣称的“为梦想造车”的厚望。
5月初,一则看似寻常的致歉声明,将小米汽车送上了舆论的火山口。起初,这只是围绕一个4.2万元的选装件——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所引发的技术性争议,然而随着越来越多车主加入维权,随着实体拆解视频在网上迅速发酵,这场由一块“赛道级空气动力学结构”所引起的信任危机,迅速升级为一场前所未有的用户反击。它像极了安徒生童话里的“皇帝的新衣”,只不过这一次,不是天真小孩说破了谎言,而是一群付出真金白银的车主用拆解、测试、数据和法律手段戳穿了精致包装背后的虚假繁荣。
信任,是品牌最宝贵的资产。它可以支撑用户为尚未试驾的汽车提前支付数十万元定金,可以促使消费者在数据发布会上就拍板下单,也可以令人在面对争议时仍愿意给予企业第二次机会。但当信任的基础被反复挑战,当营销话术一次次落空,当“科技创新”沦为“文字游戏”,曾经的信赖就会像决堤的洪水一样一泻千里。
小米SU7 Ultra事件不只是一次汽车产品交付与宣传不符的典型案例,更是新能源汽车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节点时的一次警钟。它所暴露的,不仅是小米汽车在产品兑现层面的短板,更是当前智能汽车竞争逻辑中存在的系统性弊病:在数据至上的竞技场里,企业的营销团队远跑在了工程实现能力的前头,而用户,却成了技术理想的牺牲品。
小米SU7 Ultra发布时,雷军在舞台上用近乎执着的语气描绘了一款“真正面向未来”的高性能智能电动车。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出现,原本应当是体现小米在空气动力学与制动散热技术突破上的重要一环。官方宣称,该结构可以有效引导前部气流穿过风道至轮毂,提升刹车系统的散热效率,并借此改善高速行驶的稳定性。
听起来,这是一次将“赛道科技”下放民用量产的里程碑式创举。可当实车到达车主手中,一切光环却化为泡影。
车主们用最朴素的方式验证了这项技术的真实存在:拆解车盖、送检材质、用鼓风机模拟风流。最终结果令人震惊——所谓“风道”,内部无导流槽结构,与车辆其他部件毫无连接,不具备任何气流引导功能。纸巾测试中,开启鼓风机后,纸巾纹丝不动。碳纤维?实际为贴层材质,实用意义微乎其微。
这不是“技术细节”,这是赤裸裸的虚假宣传。4.2万元的选装,换来的却是一个外观层面的“塑料王冠”。这一“皇帝的新衣”,不只刺痛了车主的神经,更动摇了消费者对品牌诚信的最底层信任。
更令人愤怒的是,小米汽车在宣传中刻意营造技术崇高感,将普通装饰件塑造成赛道科技结晶,形成了一种“非懂车用户不配质疑”的话术氛围。但在智能汽车领域,真正的智能应是对使用者的尊重,而不是对消费者知识盲区的利用。
如果说碳纤维风道门是小米SU7 Ultra信任危机的引爆点,那Hyper OS 1.7.0推送带来的“赛道解锁机制”,则让消费者彻底意识到,自己不过是厂商设定下的“Beta测试员”。
该版本更新后,原本宣传的1548匹最大马力被隐藏于所谓的“排位模式”之下。用户想要解锁全马力,必须前往官方认证赛道,通过特定圈速验证才能开启。换言之,花52.99万元买来的顶配车型,其核心性能却被软件“锁死”——购买不是终点,而是“闯关”的开始。
这是汽车行业极其罕见的做法。性能车型的存在意义,在于赋予驾驶者强大的可控动力与驾驭快感,而不是在“合法合规驾驶”与“厂家审批解锁”之间左右为难。更何况,赛道本就不是多数消费者的使用场景。这种将性能设置成游戏成就的逻辑,实际上剥夺了用户对产品的基本使用权。
这里的问题不仅是“玩法新颖”,而是对消费者权利的严重侵犯。一位车主愤怒地质问:“你可以告诉我不能上高速,但你不能告诉我买了跑车还得考试才能开。”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谁赋予了厂商封锁车辆硬件的权力?技术可以实现性能限制,但道德与法律应约束厂商滥用这一权利。消费者为马力买单,却被要求先完成副本挑战,这种荒唐设定在科技光环下,实质上是将用户变成企业价值链中的“试验工具”。
5月7日,小米汽车发布了致歉声明,本应是平息争议、恢复信誉的关键节点。然而,这封致歉信却成了彻底激怒车主的导火索。
首先,小米的回应完全回避了核心问题。对于前舱盖的实用性问题,仅用“信息表达不清晰”轻描淡写带过,试图以2万积分补偿4.2万元选装损失,甚至在后续沟通中强调“选装件为外观优化,无需功能保障”,这无疑是在车主的伤口上撒盐。
其次,对于性能“锁马”的质疑,小米也未正面回应。在消费者集体要求查看第三方检测数据时,小米仅提供了“减重1.3公斤”“提供5年质保”等无关数据,对于空气导流效果、热量散发效率等关键技术指标避而不谈。这种“遮遮掩掩”的态度,让消费者深感被戏耍。
更令人忧心的是,小米汽车团队并未将此次舆情视作产品与传播逻辑的深层次反思契机,而是在多个公开平台持续重复“沟通失误”“表达有偏差”等说辞,将用户的不满简化为“误解”,将问题根源转嫁给信息差。这种看似聪明实则懒惰的危机公关策略,既无法平息舆论,也进一步摧毁了品牌的公信力。
小米SU7 Ultra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它是“用营销掩盖技术差距”的逻辑在智能汽车产业中持续累积后的集中爆发。当企业习惯了用“超跑参数”“赛道科技”“智能互联”等热词包装未成熟的产品,当工程能力无法追上营销节奏,终有一天,用户会用脚投票。
消费者不是盲从的粉丝,更不是实验室的小白鼠。在技术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当下,用户对于新产品充满期待,但也越来越懂得辨识真伪。此次维权事件,让我们看到一个残酷但真实的现象:信任从来不是免费赠予的,它来源于一以贯之的诚实表达、稳定交付与责任承担。
对于小米来说,眼前的退车危机或许只是“交个学费”。但如果不痛定思痛,未来的每一次产品发布,都会被消费者用更高的标准与更强的怀疑审视。智能汽车是一个关于长期主义的行业,它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参数多夸张、宣传多酷炫,而在于日复一日的产品兑现力和对使用者价值的守护。
只有回归常识、尊重用户、正视问题,小米才可能真正完成从“科技品牌”到“汽车品牌”的进化。而整个行业,也唯有建立起以用户信任为根基的价值共识,才能在这场智能化转型中,走得更稳、更远。
共捣毁6个窝点,查获涵盖8个广州品牌在内的11万支假冒化妆品、7万余个包材,为企业挽回超千万元损失。
255万拍下校内51平商铺3年经营权,因不能卖烟酒放弃租赁,校方:赔偿3年租金差价损失75万元
经过多轮竞拍后,以年租金85万元合计255万元的高价拍下3年经营权。然而许先生的经营执照项目包含“烟酒”,学校在招租时明确不得售卖香烟、酒水,要求他变更经营范围,不愿放弃烟酒生意的他及朋友选择毁约。
随着成都进入“世运时间”,街头巷尾的运动氛围愈发浓厚。从东安湖体育公园的无人机竞速,到三岔湖畔的滑水,再到城北体育中心的体育舞蹈。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迎接这场世界级体育盛会。
1天吃2个鸡蛋vs不吃鸡蛋,研究发现这个指标差异明显,网友:鸡蛋爱好者狂喜
你有没有留意这样一个现象,跑完步比跑步时出汗更多。#跑步 #跑步出汗 #跑步出汗的好处 #跑完步比跑步时更容易出汗 @DOU+小助手 #跑步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