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山东烟台市民牟先生因委托朋友代办旧车报废手续,意外陷入“过户陷阱”,导致无法领取2万元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国补”),反而净亏1.1万元。类似事件并非孤例,早在2024年9月,杭州葛女士的旧车被汽车服务店以2800元收购后转卖2万元,同样未能享受政策红利。两起案件折射出汽车报废行业乱象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迫切性。
牟先生计划报废2010年起亚狮跑SUV以申领“国补”,委托朋友于女士代办手续。然而,二手车商隋某以“过户即可获省补4000元”为由,将车辆过户至其名下,仅支付5000元购车款,导致牟先生无法获得“国补”2万元,叠加省补后仍损失1.1万元。隋某辩称“未直接联系车主”,而交易协议中缺乏车主授权视频等关键证据,暴露交易流程的违规性。
葛女士将旧车交予杭州某服务店报废,对方却私自转卖获利2万元,仅支付她2800元。服务店负责人甚至以荒唐理由拒绝担责,最终葛女士维权艰难,政策优惠化为泡影。
:需向车管所提交车辆解体证明,符合“国补”申领条件,彻底终结车辆产权。
:仅变更车辆所有权,无法申领报废补贴,且若车辆未注销,原车主仍可能承担交通违法连带责任。
车商若未经车主明确授权(如视频确认、书面协议)进行过户交易,涉嫌侵犯财产权,车主可依据《民法典》要求返还车辆或赔偿损失。
涉事车商或服务机构可能构成合同违约与欺诈,消费者可提起民事诉讼,并投诉至市场监管部门。
牟先生与葛女士的遭遇,不仅是个人权益的损失,更是对行业诚信与监管效力的拷问。唯有通过提高违法成本、简化政策申领流程、强化消费者教育,才能筑牢“报废-补贴”链条的公正性与安全性。眼下,车主权益的保护不应止于个案解决,更需推动系统性改革,让政策红利真正惠及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