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城聚,城以人兴。三岛各行各业的无数奋斗者,为了崇明发展而精耕细作,我们陆续推出“”系列人物专访,邀请这些奋斗者,讲述属于他们和崇明的故事,敬献每一位参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平凡英雄。
废弃的管钳焊上几条“腿”,就成了栩栩如生的蚂蚱;盛开的莲花端庄精致,凑近才知是用一次性汤勺拼接而成;彩色金属丝弯曲缠绕,编织出乌龟、龙虾、摩托车等不同造型;白玉兰的果实配上彩泥,勾勒出形态各异的卡通人物……
这里是东门中学的劳技教室,是孩子们的灵感巧思得以凝聚、平凡物件被赋予新生的舞台。如同指挥家般主导这一切的,就是教授劳动与技术科目的老师,顾玮越。
初见顾玮越,很多人可能低估他的年龄——双目有神,话语真诚,气质中自有几分青年人的轻盈与清澈。熟悉顾玮越的人,则会惊叹于他的创造力——每隔一阵子,他便会灵感迸发,弄出几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作品”。在他的学生看来,顾老师如同一位制造惊喜的魔术师,他的劳技课是一次充满探索与新奇的旅程。
或许是因为爱好的滋养。“我的爱好很多——绘画、音乐、摄影、手工,生活中从来不会有无聊的感觉。”顾玮越说,年轻时,他组过乐队、办过画展,追着乡野的风跑遍了崇明三岛,用镜头和画笔记录下生活的无数美好,也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或许是因为对本职的热情。“我很喜欢老师这个职业,先前22年教的美术、最近4年教的劳技,恰好都是我擅长和喜欢的。”顾玮越说,多年前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他也曾有过迷茫,但最后仍然坚定选择了教书育人,“我一直觉得,和孩子们相处、在教与学中互相启发,是非常快乐而充满成就感的事情。”
归根结底,是因为顾玮越对生活抱有常人难及的热爱。就像那些在他指导下诞生的劳技手工作品一样,顾玮越最擅长的,就是从平凡的日常中发现美与乐趣。“我们时常会接触到各种有意思的小物件,只需要一点创意,就能转化为意想不到的形态。”顾玮越说。
就比如“汤勺荷花”,“折断勺柄,就有了一片花瓣。”通过顾玮越的“发现”与“分解”,人们习以为常的物件被剥除了工具属性,回归于原本的形状和色彩,无限的可能性被赋予其上——它可以是花瓣,也可以是更多事物,在顾玮越的“点化”之下,两三种、十几只汤勺在“分解”后再次“组合”,就成为一朵荷花;甚至勺柄也并未被浪费,它们同一只废弃的调色盘相遇,开出了又一种奇妙的花。又比如“管钳蚂蚱”,“当你端详这件工具,思考它的结构、再加上一点联想,它的钳口就变成昆虫有力的颚,距离成为一只蚂蚱,也只是需要焊上几条腿。”就这样,顾玮越为生活中的小物件赋予了新的形态与意义;随后,他又将它们带到劳技课上,作为一把想像与创造的钥匙,为学生们打开创新的大门。
顾玮越生长在江西,他从小就是个充满好奇的孩子。因为父母在军工厂工作,顾玮越经常出入车间,最喜欢看大人们操作机器,无意间“偷师”了不少技术。“当时只是觉得好玩,没想到这些杂七杂八的本领,日后也有派上用场的一天。”顾玮越笑道。
1998年,年轻的顾玮越第一次踏上崇明这片土地,便被这里的原生态风貌吸引住了。顺利通过面试,成为大同中学的美术老师后,顾玮越便在崇明安顿下来。时间悄悄过去,顾玮越的本职越发得心应手,口中也讲起了地道的崇明话。在崇明,他组建了家庭,有了孩子,结交的朋友也越来越多。不知不觉间,顾玮越已成了地地道道的崇明人。
2020年,顾玮越被调入东门中学,正巧原先的劳技老师即将退休,他便接过了这份职责。“劳技教育比预想中更难开展,需要兼顾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授课内容和实践项目也需要自己动脑策划。”顾玮越告诉记者,这门科目意在帮助青少年学生初步掌握生产劳动方面的知识与技术,对于青少年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这4年间,顾玮越根据需要,为劳技教室引入了各种基本工具,如台钳、打磨机、线锯等。“正确掌握工具是劳动和创造的基础。”顾玮越说。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线锯用法,他经常从外面收集园林工人丢弃的树枝树干,然后手把手教学生安全高效地运用这一工具。“一些学生原本对线锯很抗拒、很陌生,但上手熟练以后,就会主动去利用它切割木料,制作摆件的底座、支架等。”
“生活中处处都有劳动与创造。”怀抱着这样的信念,顾玮越的汽车后备厢里,时不时就塞满了各种怪东西,除了各种木材,还有植物果实、金属丝、废旧工具等素材。“从植物取材、变废为宝,也符合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也极大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涵。”顾玮越说,“崇明是农业大区,未来,我们也会在劳技课程中加入更多农事实践元素。